县城学校。
深夜的办公室里,我翻看着试卷分析,。
手指在 “缺乏系统复习资料英语听说训练不足” 等问题上反复摩挲。
15第二天,我在教师例会上提出 “云端助学计划”。
通过联系曾经合作的魔都教育机构,我们争取到了定制化的线上题库和 AI 英语听说训练平台。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村里不少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协助孩子使用线上资源。
我带着学生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手把手教家长连接网络、登录学习平台。
有位阿婆握着我的手直叹气:“老师,我这老骨头学这些比种地还难,但为了娃,我天天练!”
与此同时,我开始探索 “乡村教育共同体” 模式。
联合周边三所村小成立教研联盟,每周通过视频会议共享教案、探讨教学难点。
我们还邀请镇上农技站的专家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解农作物培育知识,将课本里的生物知识与乡土实践结合。
阿强主动申请成立 “昆虫观察小组”带着同学们用手机拍摄田间昆虫。
制作成科普短视频发布到网上,意外收获了许多网友点赞。
随着项目的推进,学校迎来了更大的机遇。
一家科技公司被我们的故事打动,捐赠了 VR 设备。
16在一节历史课上,当孩子们戴着 VR 眼镜“走进” 敦煌莫高窟,看着壁画上的飞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时,教室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
“老师,原来古人的世界这么美!”
一个女孩摘下设备,眼睛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
这些改变渐渐辐射到整个村庄。
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我们定期举办 “亲子学习夜”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教育纪录片、参与手工制作。
曾经认为 “读书无用” 的村民,开始主动和我讨论孩子的学习规划。
有个家长甚至自发组织起 “家长护卫队”,每天上下学时段在校门口维持秩序。
17深秋的一个清晨,我接到教育局通知.我们学校被选为 “乡村振兴教育示范点”。
在授牌仪式上,当看到孩子们自信地展示自己编写的乡土教材、表演改编的课本剧时,台下的家长们红了眼眶。
仪式结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走到我面前:“老师,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