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当天,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乡村教师分享着各自的故事。
有的用废弃轮胎打造了校园生态花园,有的通过直播让山里的孩子和城市学生同上一节课。
思想的碰撞中,新的灵感不断涌现。
在论坛上,我遇到了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教育博士。
他被我们的实践所吸引,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国际乡村教育交流平台。
不久后,我们的学生与非洲、南美洲的乡村孩子通过视频连线,分享各自的生活与梦想。
当屏幕里的外国孩子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 “你好” 时。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世界离他们并不遥远。
冬日的一个清晨,我收到教育局的通知,我们的 “乡村教育共同体” 模式将在全市推广。
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看着操场上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远处的山峦被薄雾笼罩,宛如一幅水墨画。
21“乡村教育共同体” 模式在全市推广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却在庆功宴上收到了第一份 “差评”。
邻县王校长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无奈:“茜老师,我们照搬了你们的家校合作方案,可家长们连微信群都不会用,更别提组织亲子活动了......”这个电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喜悦中的我 。
模式推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 “教育密码”。
我带着团队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走访调研。
在交通闭塞的青山村,我们发现孩子们对非遗剪纸兴趣浓厚,便联合当地老艺人开发 “剪纸里的数学” 课程,用对称图案讲解几何知识。
在渔业发达的水湾村,我们将水产养殖知识融入生物课堂,还邀请渔民教孩子们制作简易渔网模型。
这些因地制宜的调整,让推广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阿强的成长也给了我新的启发。
他在高中生物竞赛中崭露头角,暑假回来时,竟带着实验器材,教村里的孩子观察土壤微生物。
看着他站在讲台上自信讲解的模样,我萌生了 “乡村教育人才库” 计划。
联系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乡贤,组建志愿者讲师团,定期回校开展特色课程。
很快,学建筑的晓梅教孩子们设计房屋模型。
读文学的林峰带着大家创作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