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很快开始了。
除了完成最后的专业课程,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准备研究生考试上。
不过,我的复习和其他同学有所不同。
除了基础知识,我还重点关注了最新的抗震技术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
我知道,汶川地震之后,国家肯定会大幅提高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修订相关的设计规范。
作为未来的抗震工程研究者,我必须对这些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果然,十一月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开始征求意见。
我仔细研读了修订内容,发现其中很多条款都与我在灾区看到的问题直接相关。
比如,提高了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加强了对预制板结构的限制使用;完善了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等等。
这些修订让我深刻感受到,灾难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完善。
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而是化作了保护后人的盾牌。
十二月份,我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很顺利,特别是专业课部分,很多题目我都能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回答。
考试结束后,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去旅游放松,而是继续在李教授的实验室里做研究。
因为我知道,无论考试结果如何,科研工作都不能停止。
春节前,我收到了考试成绩通知:总分387分,专业排名第一。
这个成绩远超过了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很快,包括清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内的多个单位都向我发出了复试邀请。
经过仔细考虑,我选择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方面是因为陈教授的推荐,另一方面是因为那里有我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最丰富的工程实践机会。
复试很顺利。
除了常规的专业知识考核,导师们更关心的是我的研究兴趣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