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还会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动摇国本。
还望大人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
王大人却不依不饶,情绪愈发激动:“殿下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我等追随陛下多年,历经无数战事,何曾怕过北元?
如今对其怀柔,日后他们必定更加猖獗,边境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
我心中有些恼怒,但仍强压怒火,耐心解释:“王大人,战争非儿戏,不能仅凭一腔热血。
当下大明需要的是稳定发展,而非一时的意气之争。
开展贸易可使双方获利,从内部瓦解北元势力,减少冲突。
加强防御则可保边境安宁,让百姓安居乐业。
此乃相辅相成之策,并非长敌人威风。”
这时,一旁的户部侍郎也附和道:“殿下,开展贸易所需钱财甚巨,如今国库并不充裕,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
且贸易之事变数颇多,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岂不是白白浪费钱财?”
我看向户部侍郎,诚恳说道:“侍郎大人,贸易初期虽需投入大量钱财,但从长远来看,可促进经济发展,带动边境地区繁荣,增加税收,充实国库。
而且,我们可逐步推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并非盲目投入。
至于风险,任何举措皆有风险,但若因噎废食,大明又如何发展壮大?”
几位大臣听我如此说,一时语塞,却仍面露不甘。
王大人沉默片刻,说道:“殿下,此事关乎大明国威,还望殿下重新考虑。
若执意推行此策,恐怕会引发诸多问题,到时悔之晚矣。”
我坚定地说道:“各位大人的意见我已了解,但我意已决。
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
还望各位大人以大局为重,支持我的决定。
若有更好的建议,我亦愿洗耳恭听。”
几位大臣见我态度坚决,只好无奈告辞。
他们走后,幕僚陈铭担忧地说道:“殿下,这些大臣恐怕不会轻易罢休,日后怕是还会生出许多事端,您需多加小心。”
我微微点头,神色凝重:“我明白,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但我既已决定,就不会退缩。
我们要加快筹备进度,尽快让贸易与防御初见成效,用事实堵住他们的嘴。”
李贤也说道:“殿下所言极是。
我们应抓紧时间,制定详细计